2022深港双城双年展主展场。深圳晚报记者 陈玉 摄
(相关资料图)
12月15日,市民参观大型发酵罐筒仓围合而成“筒仓森林剧场”。 深圳晚报记者 陈玉 摄
《众镜塔》架于金威啤酒厂一处围墙,是城市雕塑,也是可以体验的互动装置。 深圳晚报记者 郑淑仪 摄
环保材料上培育出菌种。 深圳晚报记者 郑淑仪 摄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12月16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郑淑仪)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于12月11日起已向公众全面开放。展期将持续至2023年3月,预计在三个月展期内将有超过两百场活动依次举办。深港双城双年展由深圳和香港携手合办,形成“双城互动、一展两地”的独特模式。自2005年开办以来,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八届,成为影响力日益彰显的文化品牌。
今年我们将看到什么不一样的内容?有哪些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12月15日,深晚记者探访了位于罗湖区粤海城·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厂)的主展场,身临其境感受最新的时尚脉搏与建筑潮流。
创意
奇特设计激活工业遗存空间
对于建筑师及建筑设计爱好者来说,有足够多的理由前来观摩今年的双年展。12月14日,记者来到主展场,入口的红色瞭望塔做成下沉式庭院,啤酒酵母车间改造为多功能“酵母报告厅”,最具标志性的、29个大小不一的大型发酵罐筒仓围合而成“筒仓森林剧场”,通过旋转楼梯、电梯及空中步道,为展品提供独特异质的空间载体,外围原金威厂区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建筑物都被保留并活化利用了。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学委会主任张宇星介绍,室外场地通过改造,一个工业遗址变成了一个博物馆,并给每一个前来观展的人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思想启悟。
当凝结了一代代深圳建设者城市记忆的工业遗存空间被重新激活,深圳的年轻内核与奋斗精神也将被延续下去。
在本次展览中,还有一处浪漫布置让人称奇。深晚记者经由楼梯来到E馆顶楼,屋顶中心处横放着一个长17米、直径5米的筒仓,它是从旁边的啤酒发酵筒中直接选取、吊装至天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展人梁峥介绍,“就像一个巨大的望远镜,迈过中国园林的朱漆月亮门,步入天文望远镜的筒舱,不断变焦的视野画面将引领观众仰望星空、穿越时空、叩问深空。”公众在此可以俯瞰整个展场,游览过程中积累的细腻体验,至此转变为直面天地的辽阔与浩瀚。
定位
探索城市与自然共生
深港双城双年展不止于展览,也是一块有关城市发展的新思想试验田。本届深港双城双年展以“城市生息”为主题,注重展示城市可持续、绿色、生态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探索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循环平衡的城市之道和繁衍生息的生活之道。
张宇星介绍,今年啤酒厂的遗址改造和购物中心并置在一起,没有围墙,两边人流完全开放,让展览跟鲜活的城市、日常生活发生更紧密的联系,这种方式或许会是新一代年轻人更愿意接受的方式。“今天,我们通过工业遗址再生,让它与商业交叠融合,这种新的城市更新方式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新的可能。”张宇星说。
选址
为什么是罗湖?
深港双城双年展选址采取游牧式的一贯策略,借城市锚点激发创新活力、重构地域价值。可为什么是罗湖?
在本届活动主展场,市民可以直观了解到罗湖的发展历史与创新基因,能看到过往繁华,也会在它的“生”与“息”中认知罗湖下一阶段的可能性。如总策展人之一、建筑与城市规划学者鲁安东所说:“罗湖的未来未必是一种怀旧的乡愁,它可能提供一种全新的面向科创产业的丰沃土壤,有很多可想象的空间。”
鲁安东认为,最前沿的科技创新往往是与宜居生活相融合的,充满生活气息和城市记忆的罗湖充满想象空间,可以提供一种全新的科创产业土壤。罗湖馆空间设计则以榕树为原型,枝繁叶茂的形态寓意着罗湖如同枢纽,链接万象。同时利用模型和影像,营造艺术感和趣味性十足的观展体验,与室外平台的公共装置共同展现罗湖“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态禀赋,体现新罗湖向未来的朝气和活力。
在本届深港双城双年展展期结束后,罗湖馆将作为半永久馆继续保留。鲁安东表示,罗湖的城市更新正快速将曾经的工业城市肌理转换为大尺度的商业建筑综合体,金啤坊是保存在城市中心且条件较好的工业遗存,其工业建筑的“生产功能”将被重新激活,以延续深圳的年轻内核与奋斗精神,以工业底座为基础重塑一座精神坐标献给奔流向前的深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