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2月10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 为了确保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和校园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坚持“健康第一”和“安全至上”的原则,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帮助学生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月9日,深晚记者从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结合体育与健康学科特点,发布《深圳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引》。
为确保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安全,《指引》提出,学校应通过问卷等形式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及体能、运动能力进行了解,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可以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和运动能力测试,以便了解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使体育锻炼方案更具个性特征,并全面排除隐患。
在全面了解学生身体情况,科学评估学生现有的体能状况和运动能力的基础上,精心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要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确定教学起点,开学初期实行“零起点”教学,确保运动负荷、教学难度和要求的循序渐进。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宜保持在中、小范围,随着学生体能的恢复,在做好评估的基础上再循序渐进地提高。
其次,要积极推广课间和学习间隙的微运动。指导、督促学生每完成45分钟的学习活动后,起身到户外或阳台上进行3~7分钟的身体活动,如核心体能、拉伸操、克服自身体重的力量练习等,增加体育活动时间,增强学生体质,缓解疲劳,放松身心,预防近视,提高学习效率。将体育锻炼化整为零,克服畏惧心理,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学校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安排体育课、大课间、阳光体育和校园竞赛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以上的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切忌一刀切、简单粗暴地停止校内体育活动。
此外,《指引》提到,体育与健康课程安排应采用全时段、错时排课,做到场地的充分利用。大课间跑操等运动不宜全员统一进行速度要求,应根据学生身体或恢复情况进行差异化安排。体育与健康课应做好运动前后的热身和拉伸放松练习,预防运动伤害。指导学生学会控制运动负荷,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心跳异常、冒冷汗、心区疼痛(胸或背痛)、腹痛等身体不适情况时,要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报告体育教师。加强课中健康监测,对突发情况及时科学处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