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卫思谕)7月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51期)于线上举行。
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发布
【资料图】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刘青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报告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印太经济框架”(IPEF)是美国传统对华战略的新外衣。第二,“印太经济框架”的内容与RCEP针锋相对,规模、重要性、经济结构不容忽视,中美与IPEF其它成员的贸易、产业依赖程度较深,成员与中美的贸易往来有替代、有互补。第三,关于“印太经济框架”的深层性质与影响的几个判断:“印太经济框架”是美国在多重困境、多重目标下的政治行为,它整合了亚太经济与安全要素,在短期内形式大于实质、长期不容轻视。第四,政策建议:中国应快速行动、及时应对:瞄准关键领域,科技自立自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针对限制措施,有的放矢地突破产业链、盟友圈的双重封锁。
报告指出,从当前美国总体对华战略视角看,“印太经济框架”是美国在多重困境、多重目标下的非经济行为。“印太经济框架”的具体设计思路本质是美国“小院高墙”战略的延伸,是经济联盟与军事联盟的融合、传统安全与经济安全的融合。印度是“印太经济框架”里关键一环。
“印太经济框架”的长短期影响分析
报告指出,“印太经济框架”在短期内形式大于实质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前来看,加入“印太经济框架”的实质利益不清晰。因为“印太经济框架”现有内容没有涉及关税减让或市场准入。美国自身也没有更多合适的产业可以大规模转移到印太地区。第二,“印太经济框架”的合作形式是分散的、菜单式的谈判,缺乏具体内容。目前“印太经济框架”只有目标,且都是非常笼统、高远的一些原则,但没有涉及任何具体目标,因此约束力比较弱,承诺的价值比较低,甚至严肃性不足。这种菜单式的谈判最终会形成什么样的形状,现在无人知晓。当然,这种合作形式足够灵活,更容易吸引各成员入局。第三,“印太经济框架”很有可能是美国国内政治压力下的“形式成果”。第四,“印太经济框架”是非传统贸易协定。“印太经济框架”是基于美国行政令形成的,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贸易协定,权威性、稳固性不足。第五,“印太经济框架”若以美国标准主导,成员国之间的协调难度会比较大。“印太经济框架”里包含了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部分成员,对这些国家来说,接受美国主导标准的难度相对较小。但是,与印度协调的难度较大,因其长期反对将劳工和环境标准纳入贸易协定,在跨境数据流动、数据本土化和数据隐私方面遵循其独特的政策框架,也不太可能接受超越《巴黎协定》内容的脱碳目标。第六,美国主导的地缘政治操控不受欢迎。各国力图避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淡化“印太经济框架”的政治含义,韩国、印度都曾非常明确地表达相关态度。总之,以上六个方面都会限制“印太经济框架”实际作用的发挥,因此在短期其形式大于实质。
然而在长期不能轻视“印太经济框架”,必须防微杜渐。第一,在“拉拢盟友”方面,美国有市场、投资、技术的优势。首先,美国对IPEF成员的技术转移将成为一大利益卖点,比如数字经济、低碳、半导体等高端制造领域都是美国的强项。其次,IPEF成员共同制定技术标准、国际规则可能对我国构成一大挑战。
第二,在“打压中国”方面,美国采取技术限制和投资限制双管齐下的策略。首先,目前拜登政府除了拉拢盟友之外,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加入“实体清单”,同时对中国公司逃避美国制裁的行为展开调查。其次,跨党派协商达成共识的“两党创新法案”将管制美国对海外投资,确保美国供应链不受中国在内的相关国家影响。有研究机构指出,若此法案通过,估计将有43%的美国对华投资将遭到审查。
第三,美国“小院高墙”战略在持续推进,它不仅瞄准战略新兴产业,还在全球布局联动。美国在布局三大产业链中心,包括《美墨加三国协定》、美欧贸易与技术委员会和新诞生的“印太经济框架”。从上述三点维度看,我们认为在长期必须高度重视“印太经济框架”。美国对华政策的具体工具一直在反复变化,但其战略方向是有韧性的,我们要高度重视。
在应对政策方面,建议坚持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瞄准小院”,自立自强;第二个原则是“瞄准高墙”,拆墙打洞架梯。尤其是应采取密切关注,快速行动,因为美国政府希望在12—18个月内完成“印太经济框架”谈判。要自主、有序推进改革开放与国际产业合作,确保自身稳健持续发展。深化改革,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发挥国内规模优势。
“印太经济框架”对中国的影响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刘元春认为“印太经济框架”是美国大战略的一个必然产物,应理性看待战略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意识到中美之间的对峙会从传统意识形态的对峙到经济的对峙,再到全方位地缘政治的对峙。同时,任何经济同盟的构建都要有共同的成本分摊机制和共同的收益分享机制,而把中国排除在外的“印太经济框架”缺乏共同的安全性敌人,收益与成本是不对等的,难以在亚太地区和中国产生对峙效应。此外,当前世界没有国家有重塑世界新格局的能力,包括美国目前国内问题也十分严峻。所以中国在战略上要有清晰的认识,同时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保持定力,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就难以被替代。具体而言,在经济上要保持中高速的增长,在创新机动、产业升级、数字化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在政治上不能给予敌人以同盟纠集的抓手,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来回避欧美借势产生集合的利益。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指出,“印太经济框架”产生的背景和美国政治领导人有很大的关联。对华征收关税没有起到实质效果,甚至美国对华的贸易逆差还不断地在增加,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也不断地在积累。所以,美国提出“印太经济框架”,转移战场至供应链、高科技领域。从内容上来看,有几点需要关注:第一,该协议目前只是一个框架,后续需要进一步填充。第二,这一协议中没有关税减免、市场准入这些条款,这使得其有异于传统的自由贸易协定。第三,这个框架变数犹存,其变数高度取决于美国政局。就前景而言,应高度关注美国对华关税豁免或减免的进展,并关注“印太经济框架”将中国排除在外是否有现实基础。同时,由于RCEP和“印太经济框架”这两个框架的成员国之间高度重合,所以如果中国在RCEP框架里推得非常扎实、非常深入、非常广泛,那么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把“印太经济框架”给架空。
综上所述,中国若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整个供应链体系整合住,那么美国就不太容易排除中国而另起框架,打造一个完全平行的体系。具体而言,第一,关注美国对华关税豁免的前景或者中美新一轮经贸谈判的前景;第二,关注全球供应链的重塑,关注由从前的外包和内包变成现在有岸外包的进一步进展;第三,关注俄乌冲突未来的走向;第四,深耕东盟,融入全球,中国从现在的选择和未来的发展来看完全可以深耕东盟,融入全球。
马来西亚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顾问胡逸山从东南亚角度分享了对“印太经济框架”的看法。东南亚许多国家传统上和美国不管是在经贸方面的往来,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往来都非常紧密。同时,美国自从上世纪中叶以来在东南亚的投资也促进了东南亚的高度工业化。所以,东南亚许多传统上以经贸为主轴的国家,对于美国所提出来的“印太经济框架”也比较乐意参与。近年来中国在东南亚的投资有比较大幅度的增长,所以也就促成了东南亚许多国家在经济上会比较靠向中国,在各种安全考量、防务考量方面仍然会继续和美国走得很近。
在应对措施方面,第一,中国应继续坚定不移地高举自由贸易的旗帜,不只是提倡,也要注重在实践的时候,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都需要实质上的减免;第二,要坚持中国自身的改革开放,给予东南亚国家更大的市场准入,使其更大程度进入中国的国内市场;第三,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南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各种援助或借贷。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邓希炜从五个方面对“亚太经济框架”未来前景做出评价。第一,尽管长期中美经济存在冲突,但短期来看,由于美国面临内部的通胀问题,所以中美经贸问题可能会有所缓和,关税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第二,美国明年大概率会发生经济衰退,滞胀局面的出现将意味着美国实际上没有能力来推行“印太经济框架”。第三,“印太经济框架”实际上是形式大于内容。第四,现在来看,由于目前没有太高的进入门槛,未来两三年这个框架未必为亚洲经济体带来很正面的或者明显的作用。第五,美国今年年底会发生政治格局的调整,共和党可能会控制国会,此时拜登推行的经济政策可能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因此,短期内“印太经济框架”对中国的影响力比较小,中国关键是做好自己,恢复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拥抱全球化。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认为,美国之所以没有选择CPTPP,而选择了“印太经济框架”,主要是出于美国自身的政治和经济需要,之前的CPTPP已经不是美国的最优选。“印太经济框架”最核心指向两个方面,一是供应链安全,二是核心的技术管控。美国希望借助“印太经济框架”加速对整个印太地区核心技术管控,加大对中国的封锁,一定程度上摆脱对中国依赖的现状。就前景来看,美国政治的波动对于美国对外策略有很大影响。如果民主党丢掉众议院、守住参议院的话,后续的外交政策和内政很难再通过,因为会形成很强的掣肘,但这种情况下也会激化对华强硬的态度以争取更多选民的支持。如果共和党重新夺回对两院的控制,我们可能会面临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中美之间的脱钩。中国应当做好自己的事情,通过不断地自身改革,不断地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各种层面的区域性合作,从而争取全世界更多国家和更多区域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