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受宏观政策导向、产业区域转移、家庭生计需求、个人发展诉求等因素的交织影响,农民工回流趋势愈发明显、数量规模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人才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由此,学术研究领域产生了诸多新问题:农民工缘何在城市快速发展之时选择回流?农民工回流对自身和家庭、城市和农村有何影响?回流农民工的乡村社会参与状况如何?农民工回流后的发展趋向如何?农民工回流对乡村振兴、乡村人才振兴有何积极意义?

面对以上学术之问,《回归与超越——回流农民工的社会作用研究》(刘玉侠、鲁文著,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版)围绕“回流农民工的社会作用”这一核心议题,全面阐释了回流农民工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关切国家战略、心系百姓民生。国内学术界对农民工回流现象和回流农民工群体的探讨已有至少30年时间,对于这样一个学术命题,相关研究成果愈发全面、不断深化。然而,将乡村振兴和农民工回流两个学术命题关联的系统研究至今仍不多见,该书体现了对国家战略和百姓民生的现实关切,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其一,不论是对农民工回流行为的考察,还是对回流农民工社会参与、政治参与、经济参与等返乡参与现状的剖析,抑或是对回流农民工身份重构问题的审视,作者均将乡村振兴这一社会背景作为宏观研究视域。此外,该书还创造性地肯定了回流农民工作为乡村人才和乡村振兴重要推动力量的角色属性,试图对乡村振兴普遍面临的人才掣肘作出积极回应。其二,全书以农民工外出为起点、以回流农民工身份重构和个体发展为最终落脚点,不乏基于回流农民工主位视角的考察,体现了对回流农民工的主体性关怀,将学术触角延伸至国内学界略有缺乏的发展问题和人文关切。

第二,注重系统分析,突出社会互动。其一,注重农民工的横向历时性考量,将农民工的外出、回流、返乡参与视为紧密关联的连续性实践机制,进而探讨农民工外出对回流决策的影响、回流决策对返乡参与的影响等相关性问题。同时,该书也注重对回流农民工纵向共时性特征的剖析,试图揭示其对回流农民工返乡再参与、社会作用发挥、身份重构和个体发展的深刻影响。其二,侧重在复杂的社会互动中考察回流农民工的社会行为。齐美尔认为,社会的本质存在于人与人的交往(互动)过程之中,那么回流农民工的社会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回流农民工之间、回流农民工与其他群体等发生互动的过程。得益于对不同类型回流农民工之间、回流农民工与在外农民工、回流农民工与乡村社会等复杂社会互动的揭示,回流农民工的返乡参与现状、身份重构现状等才得以全景式呈现。

第三,重视全面考察,体现辩证思维。其一,考察立场客观。注重对回流农民工社会行为进行全面考察。考察层次上,将宏观考察和微观剖析相结合,有效弥补单一层面考察的缺陷。动因剖析上,认为农民工回流受多层面、多维度、多因素的复杂影响,包括社会经济结构因素(宏观)、家庭责任履行和文化认同因素(中观)、个体发展意愿和生命历程因素(微观)等,并概括了农民工回流的四种类型:“个人的发展需要”“家庭的责任召唤”“生存的无奈选择”“故乡的眷恋与期盼”,其中,“个人发展需要”和“故乡的眷恋与期盼”是主动回流,“家庭的责任召唤”和“生存的无奈选择”是被动回流。其二,分析立场理性。依据调研结果,理性看待回流农民工的群体规模和社会作用。回流群体中被动回流规模大于主动回流,回流农民工类型差异和个体差异会影响其社会作用。通过这些科学分析,力求基于合理的事实和价值判断,为回流农民工发展、乡村人才振兴问题解决、乡村社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关键词: 社会作用 社会互动 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