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在罗湖区展艺数码维修店内,刘展雄仔细检查相机镜头。深圳晚报记者 张焱焱 摄

8月3日,在罗湖区展艺数码维修店内,刘展雄小心翼翼地维修相机机身。深圳晚报记者 张焱焱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月3日,在罗湖区展艺数码维修店内,刘展雄迎着灯光仔细查看用维修后的相机试拍的胶卷。深圳晚报记者 张焱焱 摄

相机照片。深圳晚报记者 张焱焱 摄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8月10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李超 实习生 方媛)在罗湖区宝安南路有一家开了近20年的相机维修店,店里的维修师傅刘展雄是深圳目前为数不多的拥有传统胶片相机维修手艺的老师傅,入行30年来,在他手上“起死回生”的相机不下3万台,他见证了相机行业的变迁,也见证了深圳的飞速发展。

将兴趣变成终身职业

刘展雄是广东梅州人,在他上高中时,就对相机产生了兴趣。但在那个年代,相机还比较昂贵,县城里拥有相机的家庭并不算多,他只能将同学家的相机借过来把玩。虽然时隔多年,但刘展雄依然记得第一次接触相机的感受——喜欢得不得了。

1987年,刘展雄来到深圳的一家工厂工作。1992年,应同乡的邀请,刘展雄离开工厂,在摄影大厦开始相机维修工作。

刘展雄告诉深晚记者,当时深圳能够修理相机的地方,除了少部分报社专设的维修部,就是他在商场里1米多宽的小铺位了。“没有经验,也没有人指导,就自己拆开看,慢慢摸索。”对刘展雄来说,修理相机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将送来维修的相机拆开,一点点排查出故障原因,耐心修复受损的零部件,并在过程中知晓不同相机的结构和运作原理,自己就在这一点一滴的钻研中摸索出相机维修门道。

在这期间,刘展雄主要维修传统胶片相机,后来数码相机问世,他又学习了数码相机的维修方法。他介绍,传统相机不同于如今构造直观、模块化的数码相机,其构造更加复杂、配件也更零碎,修理过程中时常会遇到需要重新打磨配件甚至改造重组的情况,这就要求维修者有细致、耐心和一丝不苟的“精气神”。

“传统相机就是艺术品”

2003年,由于商场搬迁,刘展雄离开了商场,并在宝安南路开了一家修相机的店铺。

刘展雄的店铺约20平方米,从1米多宽的店头进入,两侧墙面的玻璃展柜映入眼帘,左侧的展柜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相机和镜头,右侧的展柜则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零部件。再往里就是刘展雄的修理台了,修理台上摆满了各种维修工具,它的边缘已磨损严重,泛黄的台面也显露出岁月的痕迹。修理台旁一台颇有年代感的机床引人注目,这台机床是刘展雄开店不久后购入的,主要用来改装镜头,也“跟”了他十几个年头。

“修理相机的一大乐趣就是能够接触到各式各样的相机。”刘展雄修过的相机有日产的、欧美产的、国产的,各种类型的都有,各品牌的每一个型号他都如数家珍。他向深晚记者展示了最近的一张维修单,右上角的编码显示为19548。刘展雄介绍,数字表示的是开店后的订单数量,有些订单不止一台相机需要维修,加上自己之前在摄影大厦开展维修业务时修理的近万台相机,这些年来,在他手上“起死回生”的相机超过3万余台。

“传统的机械式相机就是艺术品。”在刘展雄看来,以看待艺术品的眼光看待每一台相机,并亲手将它们修理好,是他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来源。

关键词: 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