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认知语言学发凡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西方,以体验现实主义哲学为基础,本质上是对当时生成语言学派的反动,一经提出就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实际上,认知语言学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其在哲学基础、方法论以及心理现实性方面,历来都是学者们诟病的焦点。王寅教授近几年提出的“体认语言学”,旨在重塑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并尝试弥补其中的不足。这一本土化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和完善了认知语言学理论,也或可为国外语言学理论的引介和吸收提供有益启示。
以“现实—认知—语言”为核心原则
体认语言学是在对认知语言学及其哲学基础深入研究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想、语言以及概念等皆来自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这一观点后来被概括为“体认(一元)观”,其中“体”主要凸显身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认”则强调人们心智中的认知加工。基于这一重要思想,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即“现实—认知—语言”应运而生。具体而言,人们的心智活动和语言系统都来自对现实世界的“体”(互动体验)和“认”(认知加工)。可以说,体认语言学的这一核心原则是对弗莱格语义理论的进一步反思,更加关注语言的体认性、相似性以及实践性。根据“体认语言学”的“体认观”和“核心原则”,体认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言的形成源自心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一般认为,语言的音、形、义互为象征关系,三者构成有机整体,都是人们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产物。首先,语音是人类在劳动中或与社会接触中发出的蕴含一定意义的声音,是在人与人以及人与现实世界互动中产生的,涉及人们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其次,语法(即语言的形)实际上并非先天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而是人们对语言使用的概括和抽象,是语言使用的结果,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体认的过程。最后,语义即概念化,语义的产生本质上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概念化。换言之,语义实际上也是人与客观世界体验互动和认知加工的结果。
第二,语言具有体认性、相似性和实践性。语言的体认性既说明语言源自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同时也强调语言能力是人类一般认知能力的组成部分。语言的相似性主要用来说明语言中形式方面的距离折射出语义成分之间的距离,概括来说,若形式类同,则意义近似,若形式有别,则意义相左。语言的实践性则着重强调语言并非“天赋获得”,而是“后天习得”,只有通过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人们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习得语言和语言知识。
第三,“现实”经过认知加工在语言中呈现。语言对“现实”的表达,并非“现实”的真实样貌,正如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所表征的,语言与现实之间由人的认知所连接。换句话说,语言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并非现实世界的本来样貌,而是人们经过心智加工后所获得的客观世界。
为汉语研究提供新思路
体认语言学是基于认知语言学及对其哲学基础反思的重要理论成果,是经过深入思考且饱含创新色彩的本土化理论。该理论对现实、认知以及语言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较为精准的归纳和概括,强调在语言研究中要注重“人本思想”和“唯物论”,不仅具有理论前沿性,也更具解释力。可以说,体认语言学的提出为汉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又一强大的理论工具,尤其是针对汉语中较为特殊的语言现象或语言结构,体认语言学或可提供较为适切、合理的阐释。
汉语“跨类表量结构”的体认研究。“跨类表量结构”的产生主要来源于量词的多功能性,是汉语中存在的特殊语言现象。一般来说,汉语中的“跨类表量结构”具有通用度高以及融合性强的特点,在认知上也更为经济。基于体认语言学的“提取—激活—扩散”语义模型可以为汉语中的“跨类表量结构”提供较为全面、合理的解释。以汉语中的量词“回”为例,“回”原为“绕着转圈”的动词,但随着语言的使用发生了语法化现象,其中“回”的概念被提取,用于计量“往返性行为”的动词。随后,在心智加工作用下,“回”又可以用于计量具有心理可及的“承载过程性”的动作,而后通过转喻激活,量词“回”可以表述具体的行为事件。最后,基于异质性扩散,量词“回”完成了从动量词到名量词的转变。
汉语诗词中“意象”的体认研究。中国的诗歌遗产丰富,而意象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品鉴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体认观,意象的构造路径可以表征为:客观现实—语言描述和认知加工—言语意象,意象路径的构造往往包含诸多元素,而体认语言学可以较为准确地描画出意象路径的产生过程。以“长亭更短亭”中的“亭”意象为例,该意象本指古时的“行政用房”(即客观现实),经由复杂的认知转喻过程,该意象表达出“离别、落寞、惆怅、忧愁”的象征意义,例如“长亭更短亭”(言语意象)。
汉语中“歇后语”的体认研究。“歇后语”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形式,具有结构精练、语义丰富且幽默诙谐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歇后语”中包含前后两项,前项一般为人们熟悉的、可见的具体事物,而后项多为抽象的、陌生的概念,从前项到后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认语言学核心原则中从“体”(互动体验)到“认”(认知加工)的提取过程。以“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为例,在该歇后语中,“癞蛤蟆”和“天鹅”是两种可以产生巨大反差的动物,这种“互动体验”为后项“异想天开”的表述提供了理解前提。
体认语言学已然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当前还处于理论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点继续着力:首先,继续完善理论框架。尽管目前理论框架已初具形态,但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尤其是应立足汉语,深层次挖掘汉语特点,并反哺理论。其次,构建系统的研究体系。从既有研究来看,体认语言学的研究还大多体现为语言实例的个案探讨,在后续的研究中应开展系统性的、多层面(语音、句法、语用等)的语言研究。最后,进一步开展理论的应用研究。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和哲学基础决定了其应用性本质,未来研究中应加大在语言习得、语言教学、词典编撰,乃至计算机科学研究中的体认语言学探索。可以预见,作为本土化的语言学理论,体认语言学将迸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