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联网”(Internet of Bodies)是结合信息与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生物医学、神经科学等前沿科学技术,通过可穿戴、可摄入、可植入和可嵌入的技术设备把人体连入信息网络,实现采集人体生物特征数据、以疾病检测和增强人体功能为目的的技术。在这个意义上,“身联网”是对“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深化拓展,是“物联网”技术的前沿应用形式。换言之,“身联网”所构造的是人与人、人与物的信息交互模式,将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发展状况

就“身联网”的发展现状看,该技术已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人们的“生活世界”本身。人们通过各种类型、无处不在的“身联网”设备,提升对自己身体的管理水平,以及自己的身体与他人的身体和整个外在世界的信息化联系。比如,在日常生活领域,可穿戴的健身手环以可视化的数据模式提升人们对自己身体的管理水平,用户的健康数据还可以实时更新到智能家居设备中,并根据用户的体温、汗液分泌、心跳等数据,自动调节室内家居温度、床垫软硬程度和淋浴水温等,从而构建身体与智能物体的数字化联系;在医疗保健领域中,可摄取的用于肠胃数据采集的数字药片、可在病人血管内“穿梭”的纳米机器人等设备,通过实时探测的方式,把病人体内的情况以数据和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构建了病人与医生基于身体数据的全新互动模式。

在可预见的未来里,“身联网”还将作为一种增强技术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可嵌入的脑机接口技术不仅能够治疗抑郁症、帮助脊髓瘫痪患者恢复运动能力,在可展望的未来,也能够实现大脑与计算机的信息交互,最终实现人与计算机的协同进化。这将打破治疗与增强的界限,极大提高人的认知能力。

从总体上来看,“身联网”技术正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但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市场潜力亦十分巨大。近年来,美国和欧盟都已发布一系列评估报告,认为“身联网”将在医疗、金融、保险、教育、司法、国防军事等行业引发深刻变革,并将成为国家间竞争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比如,2018年12月,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下属的计算机协会(IEEE-CS)发布了《2019年十大技术趋势》,认为“身联网”将会取得迅猛发展;2020年7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题为《身联网已来:应对技术治理的新挑战》的研究报告,认为“身联网”在增进人类健康福祉的同时,亦会引发数据安全和隐私泄露的治理风险,需要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治理体系;2020年10月,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发布了《身联网:机遇、挑战与治理》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分析了“身联网”可能引发的国家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和伦理风险,需要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国会密切合作,构建新的信息治理框架,以适应“身联网”时代的到来。除上述研究报告外,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已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有学者从法学、军事学和管理学等学科视角,论述“身联网”对公民“所有权”“隐私权”等传统法律观念的挑战,“身联网”对未来战争的变革效应,以及“身联网”所带来的对社会治理的挑战等。但在哲学领域,专门对“身联网”所可能导致的一系列变革效应的探讨尚显不足,需要我们进行更为系统的反思。

哲学反思

作为一种融合了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前沿会聚技术,“身联网”在增进人类福祉的同时,亦会招致一系列社会伦理风险,引发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层面的哲学变革。这值得哲学工作者深入研判,以期在“身联网”发展的早期阶段,把其领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首先,从本体论层面来看,“身联网”将会打破建立在人与物、心灵与身体、主体与客体等一系列二元对立模式之上的世界观,形成以信息为基本元素的世界,构建基于广泛信息交互的身—物一体化的世界图景,进而构建“信息一元论”的世界观。在“信息一元论”的世界观中,人的行为、情感、态度和思想可以通过联网的方式还原为数字化的信息,从而脱离物质身体,并得以跨主体流动。在这个意义上,人与物、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皆可“等量齐观”,成为数字网络的接口和信息交互的节点。进而,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将面临新的变革。在某种意义上,人作为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和物质世界的改造者的主体地位将会被“信息一元论”的全新世界图景所打破。当人与物、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皆可被还原为信息网络节点时,世界也就由信息网络中的各个节点所共同构造,人的中心地位和核心价值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那么,当人可以脱离其物质身体、并被还原为信息网络的数字节点而独立存在时,我们不禁会问,人的意义、人的价值、人的归属将立于何处?人是否能够在去身体化的信息网络中寻找到新的意义载体?还是将不可逆地陷入由技术所招致的新的虚无主义的危机之中?

其次,从认识论层面来看,人对自我、他者和世界的认识,将从具身认知过渡到数字认知。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的运动和知觉体验维度在人认知世界的过程中起到核心枢纽作用。但当把物质身体连入互联网时,意味着人的物质身体无法直接通过运动知觉能力,能动地认识世界并创造关于世界的意义,物质身体反而被技术虚拟化。一方面,人被限定在特定的虚拟情境中,以“虚拟身体”代替物质身体,“虚拟身体”将会成为人在虚拟情境中的数字化身;另一方面,人更加关注物质身体的数字化指标,形成新的对身体的自我管理模式,人将越来越依赖于数据,并通过数据实现人际交往以及认识世界的全新模式。

再次,从价值论层面来看,“身联网”技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将会导致一系列伦理问题。其一,通过物质身体联网的方式所构建的“身联网”,将打破身体稳固的物质边界,使思想、观念、记忆、行为可以跨主体流动,关于个人身份的认定将会逐渐与物质身体相互脱离,构成了对人格同一性和人身自由的挑战。其二,“身联网”将会打破物质身体的隐私边界,使共享与隐私的界线变得日趋模糊,构成了对隐私观念的挑战。其三,“身联网”跨越国家、文化、民族的身体数据交互,打破了人与人的交往尺度,重塑了交往模式与交往规则,构成了对人际交往伦理的挑战。其四,“身联网”将会导致虚拟身体与物质身体、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相互割裂,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价值体系之间将会发生摩擦与冲突。

最后,从方法论层面来看,如何协调虚拟身体与物质身体、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关系,将会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议题,一系列问题亟待研究与解决。一方面,“身联网”可否作为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物理世界的规章法则可否平移到由“身联网”所构造的虚拟世界中,进而维护虚拟世界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身联网”也将会对既有的社会治理模式和政策法律框架构成挑战。比如,“身联网”可否成为每个人都应该接受的社会义务?未经他人允许,分享、占有他人在“身联网”中所产生的身体数据,是否构成对他人人身自由的侵犯?虚拟身体在“身联网”中的所作所为(如对另一个虚拟身体的骚扰、虐待等),可否成为判定他是否违反道德和/或法律的依据?

在某种意义上,上述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会成为新的“莎士比亚式诘问”,人在未来的“身联网”时代中应该何去何从?——是成为人机混合的“赛博格”,还是进一步滑入去身体化的虚拟空间,成为虚无缥缈的电信号?这一问题关乎人类未来的生活乃至生存状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将决定人类未来发展的基本形态。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身联网’技术的哲学问题研究”(21CZX01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关键词: 虚拟世界 信息网络 研究报告